咨询电话:400-006-9000
联系我们

大禹手绘培训

联系人:吴老师

手机:17791679520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建大南门150米

QQ咨询:505000047

QQ咨询:3155605550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成果 » 高校导师

何镜堂

发布日期:(2014/12/31 12:29:24)   点击次数:3580


何镜堂

1938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

被誉为“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家、总建筑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教育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科协副主席

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会长。曾主持设计深圳市科学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2008北京奥运会摔跤馆等。

20多年来,何镜堂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的重大工程有200多项:世博会中国馆、

珠江新城西塔、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大都会广场及市长大厦、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佛山世纪莲体育中心等。

他是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但他为更多人所知是因为世博会,

因为中国馆,他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

被称作“中国馆之父”。

多年来,何镜堂院士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100多项,

2001年,获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作为唯一的建筑师获得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国庆60周年“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

人物履历
1961年本科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建筑学专业(五年),
1961年至1965年在华南工学院建筑学专业攻读研究生。
1965年至1967年,在华南工学院任教,
1967年至1973年,在湖北省建筑设计院工作,
1973年至1983年,在北京轻工业部设计院工作,
1983年调入华南工学院。
1992年晋升为教授,
1993年1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被评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
1997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2004年任学部常委。

个人荣誉
2000年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
2001年获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2004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2005年度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建筑特点
2010广东十大创新人物
2010广东十大新闻人物
2010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智慧东方——2010中华文化人物
2013年中国侨界杰出人物
2015年获广府人十大杰出人物


设计理念编辑
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
关于建筑的地域特征,何教授认为,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

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

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从广义上来讲,

建筑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建筑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

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

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
关于建筑的文化性,何教授认为,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它既是

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建筑作为

一个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

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
关于建筑的时代性,何教授认为,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应。

现代建筑创作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的时代的实质,

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

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
何教授还认为,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


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

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

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创作具有特色的建筑。
1:创造性地提出“两观三性”的建筑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两观”——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两观三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地域性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性决定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

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该理论成功指导了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团队在国内不同地区的建筑创作和规划设计实践,屡获佳绩,
在建筑界得到广泛认可。以该理论为基础,何镜堂院士发表学术论文55篇,出版专著5部。
2:何镜堂院士作为卓有影响的建筑大师在设计实践领域取得突出成果,主持设计了一批具有国际
影响的国家级标志建筑
何镜堂教授20多年来从事建筑设计实践,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的重大或复杂的工程有200多项,

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8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4项;省部级

以上奖项30余项。何镜堂教授因此获得了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3:何镜堂院士作为当代岭南建筑学界的旗帜性人物,为广东省主持设计了一大批具有突出社会影响

的重要公共建筑,其中包括珠江新城西塔(广州国际金融中心)、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广州大都会广场及广州市长大厦、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佛山世纪莲

体育中心、佛山电力大厦等,对广东省的建设和建筑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何镜堂院士长期致力于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的研究,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全国超

过100所校园规划设计竞赛中中标,其中包括广州大学城(校区组团二)、浙江大学、武汉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郑州

大学、上海大学等著名院校。许多校园已建成并获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设计奖。
上一篇:李 哲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 下一篇:李英民 重庆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